园林的设计与空间结合
1导言
“所谓空间感的定义是指由地平面、垂直面以及顶平面单独或共同组合成的具有实在的或暗示性的范围围合”,仅以植物为例,植物可以以其不同种类、形状、高度组成空间的任何一个平面,在园林设计中以建筑体现功能。以植物为主造园并辅助划分环境空间,以园林构造物点缀其间烘托气氛,利用大小、虛实、疏密、明暗、曲直、动静的对比手法通过巧妙的借景、障景、围合、隔断等手段,设计出尺度形态、围合程度不近相同的空间,充分表现园林设计的丰富内容和意境。这其间,林缘的晃动、树木的枝权以及草地的起伏变化,都是构成空间的元素。
2园林设计的概况
园林设计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建成的的是要创造出景色如画、环境舒适、健康文明的游憩境域园林设计这门学科所设计的知识面较广,它包含文学、艺术生物、生态、工程、建筑等诸多领域。
3园林与空间结合
3.1空间的整体性和有机性—边界与内外
3.1.1边界
空间的构成包含诸多因素,路面的延伸和婉转起伏,不同植物、建筑的高低错落变化等,都会形成不同的空间感和视觉情趣,园林空间的界面围合作用在阻隔外界视线、造成内向空间的同时,又成为观赏者观赏的景面,同时,中国传统园林通过具体事物的形体、尺度、材料质感等多种构成方式,形成了丰富的界面效果,产生虚与实、围与透的视觉效果,山、水、花木等自然景物与厅、轩、馆、堂等建筑空间构成了园林的主要界面元素,也构成了不同的形态和肌理造园者通过各种不同单元符号的穿插和排列组合,不仅丰富和拓展了园林的空间效果,同时也消解了园林内部体系中明确的界限关系,模糊了空间的内与外,强调了园林空间的有机性和整体性,形成了心理感知的自然基础。
3.1.2空间的内外复合
空间的内与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园林空间的内与外在不断的转换之中,既内又外,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合的整体空间模式。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园林空间模式,就是人们所说的内向空间和外向空间。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建筑内部空间有相对明确的界限存在,站在建筑内部,视点由内而外,外部的庭院空间相对于建筑内部而存在,成为视觉的观赏点,然而,当园林设计借景远处的自然山水,那么有限的园林就作为内部空间而存在了,空间渗透、视觉的转换游走路线的曲折通幽,使观赏者不断在视线与场景之间游动园林空间的内与外也在山、水、花木、建筑之间重叠、变换,中国传统园林这种内外复合的空间既加强了空间内外之间的联系,又模糊了空间的界限。
3.2空间的系统性—层次与序列
3.2.1空间层次
层次空间在园林环境中主要体现在景深的空间变化上不同的层次变化可以拓展不同景观空间的景深,不同层次的景深变化又可以加强园林空间的丰富性和审美意境,从视觉申美角度看,园林空间的层次和景深不仅表达了园林静态观视的完整性,也体现了园林动态观视转化的和谐性,受中国传统山水画散点透视的空间表达和追求画面诗情画意境界的影响,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者往往追求景观的诗情画意,凸显景观的意境情趣,并以此作为营造园林的审美目标和造园原则。因此,中国传统园林更加强调动观的空间营造。
在营造园林空间层次的丰富性和景深方面,空间位置经营的曲折变化尤为重要,在传统园林的营造中,这种曲折变化常常伴随着营造方向而逐步展开,中国传统园林中的鹿亭、门洞和墙是世界园林建筑中独特的建筑元素,其视线觉处理方式是外向通透型的,主体分割线将空间层次切割并加以丰富的同时,形成了两侧空间和景物的相互通透。水是分割景观空间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可以营造出非常丰富的景观层次。
3.2.2 空间序列
空间序列反映了空间排列的次第关系,两个以上毗邻的空间即存在序列关系,序列空间与时间要素密切相关,在特定时间内通过不同路径、穿越不同区域的体验不同,所林的序列空间关系到园林的整体结构和布局,园林序列空间的变化与空间的引导、排比、过渡、对比有很大关系,如相邻空间的开敞、闭合、规整、自然、纵深都反映了空间序列的存在,中国传统园林序列空间的典型过程可概括为起始一引导一高潮一尾声,因为园林环境的构成条件变化无穷有法而无式,所以很难对它进行归纳和总结,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2.3空间的隐喻性
中国传统园林体现出了观赏者的精神世界,园林空间伴随着观赏者的游走,其空间的大小、深远也随着观赏者的心境可大可小、可近可远。这种游者想象出来的虚幻空间体现了游者内在的审美品格和文化素养,其审美价值要大大超出实体形象所表现出的真实空间的价值,因为它进一步扩展园林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园林营造中,造园同样是在营造个体的精神空间,而为了强化这种精神因素的表达,楹联诗画、文章、匾额也成为中国传统园林中不可缺少的造园元素,极大地丰富了园林的审美意趣和文化内涵。
4 结论
当今的园林形式丰富多彩,园林技术日趋提高,几千年的实践证实,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园林应该是与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与科学技术水平、文化艺术特征、历史、地理等密切相关,它体现着时代与社会的需求、技术发展和审美价值的取向。